一、竞赛背景
二、目的与原则
三、组织机构
四、参赛方式
五、参赛题目及形式
六、作品提交及评审
七、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
八、奖项设置
九、联系方式
一、竞赛背景
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(以下简称“国家科技平台”)是科学技术部、财政部共同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,旨在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,服务社会科技创新。目前,国家科技平台已覆盖大型科学仪器设备、自然科技资源、科学数据、研究实验基地、科技文献等领域科技基础条件资源,为科技进步、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。
大学生、研究生是我国科技资源的重要生产者和使用者。为推进国家科技平台资源进校园、进院所,进一步深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工作,促进在校大学生、研究生充分利用国家科技平台资源开展科技活动,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,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组织开展了“共享杯”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与服务创新实践竞赛活动。
2013年5月-12月,在各方共同努力下,第一届“共享杯”竞赛获得圆满成功。共有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院所的1000余个团队和个人报名参赛,大赛受到新华网、中新网、人民网、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,获奖优秀作品得到专家的高度肯定,社会反响强烈。
2014年5月-12月,将举办第二届“共享杯”竞赛。本届竞赛将在第一届竞赛基础上,优化比赛组织和设计模式,扩大宣传推广范围,进一步加大对选手的奖励支持力度,增强比赛吸引力。
二、目的与原则
(一)大赛目的
加强大学生、研究生群体对国家科技平台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认识和理解,提高在校学生的科技资源利用水平;为学生提供优质科技基础条件资源,开展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,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,培养、发掘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科技优秀人才。(二)竞赛原则
竞赛坚持公平、公正、公开原则。竞赛设立竞赛组织委员会、专家委员会和竞赛组委会秘书处,实行匿名评审,竞赛所有工作流程、获奖作品等均在竞赛官方网站公布公示,同时邀请相关媒体进行监督。
竞赛坚持公益原则。参赛人员不需要缴纳报名费和评审费,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与历练的平台。
三、组织机构
(一)参与单位
1、主办单位
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
2、承办单位
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
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技术中心
3、协办单位
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
黑龙江省科技信息中心
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
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
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平台
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:
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、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、国家计量基标准资源共享基地、中国应急分析测试平台、北京离子探针中心、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、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、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、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、标本资源共享平台、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、水产种质资源平台、国家林木(含竹藤花卉)种质资源平台、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、林业科学数据平台、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、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、
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、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、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、中国数字科技馆
(二)组织委员会
主任:
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主任戴国强
副主任:
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吕先志
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苏靖
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吕卫锋
委员:
袁伟王瑞丹张辉卢凡华夏黄珍东
陈志辉罗亮肖惠萍张广忠孙兴莲郭爱
(三)专家委员会
主 席:刘德培 院 士
副主席:
孙九林 院 士
李 未 院 士
刘 旭 院 士
尹伟伦 院 士
何鸣鸿 研究员
委员(按姓氏笔画排序):
丁辉 于贵瑞 马月辉 马克平 尹 岭 王 臣
邓 帆 任贺春 刘玉琴 刘敦一 刘 晴 纪 平
许 可 李红梅 李晓刚 汪 滨 周国民 郑勇奇
姜瑞波 胡铁军 唐五湘 徐 坚 诸云强 高 蔚
曹永生 阎保平 李一凡 王新宴
(四)组委会秘书处
秘书长
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处长 袁 伟
副秘书长
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 辉
综合组:石 蕾、王 正、周净泓、刘 伟
资源组:刘 瑞、王 祎、刘远君、李 健
技术组:王德庆、蒙长江、王 甲、卢正孜
宣传组:梁奎阳、魏玺湾、刘 召、李 伟
四、参赛方式
(一)参赛对象及范围
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在读本科生、硕士研究生、博士研究生都可以以个人或团队形式(队员数量不得超过5人)参加竞赛。
参赛团队或个人可根据需要,邀请1-2名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帮助。
(二)报名方式
1、自由参赛。团队及个人通过大赛官网报名参赛(网址:share.escience.gov.cn),获得参赛账号密码。
2、单位组织集中报名。参赛高校和研究院所组织本单位学生参赛,收集参赛学生姓名、参赛题目等信息,通过大赛官网提交,由大赛承办单位进行资格确认后,统一分配账号密码。
五、作品主题及形式
参赛作品的形式包括论文或报告、多媒体作品和软件工具。论文、报告类作品每篇在12000字以内(论文格式见竞赛官网),多媒体作品和软件工具的制作要符合题目的相关要求(具体要求见竞赛官网)。参赛者可选择以下指定题目参赛,也可利用国家科技平台提供的资源自拟题目参赛。
(一)论文、报告类
针对我国科技资源共享情况和各国家科技平台运行服务现状,充分利用平台各类数据、实物、仪器等资源,开展相关研究实践工作,并形成相关论文。
(1)基于红外相机调查数据的XX保护区保护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研究
(2)中国淡水蚌类濒危状况评估和保护对策
(3)标准物质应用及效益分析
(4)特定领域国内外标准物质资源调查及对比分析研究
(5)肉及肉制品中瘦肉精的检测及现有方法优化
(6)水产品及其制品中硝基呋喃代谢物的检测及现有方法优化
(7)“蛋壳”作为样品载体的新型、高通量和绿色质谱解吸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
(8)基于计量基标准资源共享平台深度数据挖掘方案
(9)专利文献利用与技术创新
(10)开放信息资源的发现与利用
(11)气象变化与人类环境
(12)微生物应用功能评价研究
(13)微生物鉴定与多样性分析
(14)我国**领域标准制修订情况统计分析研究
(15)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科研项目中应用分析
(16)材料腐蚀区划分级及展示研究
(17)典型区域全球变化影响与区域响应相关研究
(18)地学数据标注、引用与出版报告及对策
(19)家养动物与食品安全
(20)我国家养动物种质资源的利用情况分析
(21)SHRIMP 锆石U-Pb定年或氧同位素分析技术及应用
(22)古树名木生长状况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
(23)野生鸟类数量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
(24)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(CERN)农田生态系统产量评估
(25)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植被和气候因子的关系
(26)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
(27)人源细胞特性鉴定
(28)供热管道爆裂漏水安全事故应急分析
(29)中国数字科技馆原创栏目营销方案
(二)软件工具类
根据相关平台提供的资源数据,开展基于地理信息、可视化或知识发现等方面的资源数据分析挖掘研究,形成相应的软件工具成果。
(1)地震震动仿真软件制作
(2)中国甲虫高级阶元与常见种检索图
(3)基于NI-LabView的可视化计量测试软件
(4)NSTL科技文献资源的挖掘与利用
(5)作物种质资源WebGIS开发
(6)基于Android的农作物种质资源野外考察数据采集系统开发
(7)常规气象观测数据的可视化软件
(8)我国水产生物资源分布查询系统
(9)标准检索桌面应用的设计开发
(10)标准题录信息比对工具
(11)新疆饲用植物展示工具
(12)图形模式下环境数据变化趋势展示工具
(13)地学数据管理、挖掘分析与可视化工具
(14)月季品种图像识别软件开发
(15)林木种质资源平台植物图片上传与浏览客户端
(16)种质资源地理分布信息系统查询与展示网页设计
(17)基于网络平台的林业数据管理和发布系统模块
(18)基于移动终端的林业信息查询系统
(19)中国数字科技馆移动客户端开发
(20)方剂配伍、西医疾病、中医疾病关系可视化分析工具
(21)基于基因表达谱分析技术识别肿瘤治疗、诊断相关的基因标志物的软件研发
(三)多媒体作品
1、国家科技平台网站首页设计
根据大学生竞赛官方网站上公布的23家国家科技平台网站和资源,参赛者可以任选其中一家,设计平台网站首页。(具体要求见竞赛官网)
2、平台宣传短片
由参赛者为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制作一部视频或动画宣传短片,时间长度控制在3-10分钟。可以针对平台整体工作或某一项具体工作进行宣传。
3、动漫或视频制作
根据国家科技平台的资源特点和运行服务情况,在相关平台提供的素材基础上,设计适合该平台宣传的动画、视频等。
(1)珠宝玉石鉴赏可视化展示
(2)《南极陨石的富集规律、类型和研究进展》CAI课件
(3)极地考察三十年记事
(4)标准物质使用在线多媒体培训教程
(5)扫描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动画制作
(6)地震波形可视化
(7)计量动画作品系列——计量基础动画系列、计量文化动画系列、计量与工业动画系列、计量与民生动画系列
(8)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标识Logo设计
(9)河鳗的生命历程
(10)微生物微观世界视频
(11)标准与生活
(12)日常生活中的腐蚀危害问题科普作品
(13)腐蚀与公共安全科普作品
(14)地球系统科学知识科普宣传作品
(15)家养动物平台LOGO设计
(16)植物生长过程动漫演示
(17)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展示
(18)生物安全知识科普宣传
(19)早产儿喂养指导科普动画
(四)自拟题目
根据国家科技平台相关资源,围绕深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深度挖掘等方面,自拟参赛题目。参赛者可向国家科技平台提出申请(申请方式见官网),使用相关数据、仪器、文献、生物种质资源和网络计算环境等资源。参赛作品的形式包括论文或报告、多媒体作品和软件工具。
六、作品提交及评审
一、作品提交方式及时间
1、提交方式:个人、团队作品通过大学生竞赛活动的官网进行提交。
2、提交截止时间:2014年10月31日
二、评审、公示及颁奖
1、评审:为了保证公平、公正、公开、原创的原则,2014年11月对提交的作品进行评审,并在官方网站公布获奖作品名单,公示期限为10天。
在公示期间,公众可对入选作品进行监督,并可投诉举报违规作品,竞赛组委会根据举报内容予以调查核实,违规作品将被取消候选资格。
2、颁奖:2014年12月在北京举行颁奖仪式。
七、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
1、参赛作品主要工作需在竞赛期间完成,不得以其他时期成果或作品作为参赛作品申报。
2、指定题目的参赛作品应以竞赛官网发布的对应科技资源为基础,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完成作品。自拟题目的竞赛作品可向竞赛组委会提出资源要求,由竞赛服务支撑人员协调相关平台,提供所需资源。
3、参赛团队或个人可根据需要邀请1-2名指导教师。不可抄袭、盗用他人成果或作品。
4、23个国家科技平台无偿为参赛者提供参赛所需要的资源,特殊情况不能提供的需详细向参赛者说明情况。
5、涉密科技资源,不在本次大学生竞赛活动所提供的资源范围。
6、竞赛组委会和各国家科技平台享有参赛作品和成果的使用权,并选择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宣传。
八、奖项设置
特等奖1个,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相应奖励
一等奖6个,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相应奖励
二等奖12个,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相应奖励
三等奖30个,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相应奖励
优秀奖60个,颁发荣誉证书
优秀指导教师奖10个,颁发荣誉证书
优秀组织奖5个,颁发荣誉证书
同时:
为获奖学生提供到相关国家科技平台单位实习的机会。
获奖论文由大赛组委会向相关期刊进行推荐。
突出作品团队或个人将获得“开放课题”的后续经费支持。
九、联系方式
QQ群:312602876 微信关注:share_escience_
服务咨询方式
联系单位: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
联系人:周净泓咨询电话:010-82339102
电子邮件:zhoujh@escience.gov.cn 传真:010-82339924
联系人:魏玺湾咨询电话:010-82339077
电子邮件:weixw@escience.gov.cn 传真:010-82339924
资源咨询方式
联系单位: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
联系人:李健咨询电话:010-82339077
电子邮件:lijian@escience.gov.cn传真:010-82339924
联系人:王德庆咨询电话:010-82338084
电子邮件:dqwang@nlsde.buaa.edu.cn传真:010-82339924
技术咨询方式
联系单位: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
联系人:蒙长江咨询电话:010-82338084
电子邮件:mengcj@escience.gov.cn 传真:010-82339924
联系人:彭恩静咨询电话:010-82334076
电子邮件:pengnj@escience.gov.cn 传真:010-82339924
竞赛组委会
2014年5月-12月